一.背景
2006年三月一日星期三,本該正常上班的日子,柏林街頭卻上演一場氣氛歡樂的遊行。這一天,是德國首位女總理梅克爾(Angela Merkel)上任的第一百天,戴著紅鼻子面具和穿著奇裝異服的遊行隊伍,在柏林街上笑著,鬧著;行列中竟然不乏各黨國會議員。隊伍中有人舉著梅克爾的看板,上面寫著:「一切都會好起來」。這樣的笑,過去十年來,很少會出現在拘謹嚴肅、這些年甚至有點悲苦的德國人臉上。
德國的悲情,從十五年前統一東德開始,隨著失業率和國內生產毛額(GDP)成長率那兩條線,一條不斷往上走,一條不斷往下走,德國的驕傲,一點一滴消失;德國的經濟,從歐盟的模範生掉到了放牛班,這過程當中,「德國病」、「歐洲病夫」這些讓德國人難堪的名詞一一出現,連經濟長期不振的法國都不禁自我安慰:法國經濟再怎麼爛,至少還有德國當墊背。
但法國的看法,只對了一半,德國有兩個世界。
其實,擅於製造精密儀器的德國,在出口市場上所向無敵,尤其中國和印度崛起,搭配全球景氣復甦,刺激德國出口過去五年成長五○%,並從美國手中搶回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的寶座,去年出口額達到一兆美元,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。
出口超旺,但內需超冷。
因為擔心失業,擔心老無所終,愛存錢的德國人皮夾扣得更緊了。在巴伐利亞柯堡市經營水電行的布克納(Frank Brueckner)說:「這年頭,摳門比捨得花錢更酷。」
這種情形就像九○年代的日本,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:消費者停止消費,商家望著空蕩蕩的商店嘆氣,接下來就是裁員、縮減開支,停止投資,消費者更加沒信心,更加不消費。
二.轉變
關鍵一:
梅克爾上台後宣示拚經濟的決心
德國2006年十一月達成左右共組德國史上第一遭大聯合政府的協議,五個月下來,首位女總理梅克爾的務實,造就了德國的信心。
梅克爾上台之後,宣示拚經濟為第一要務,十年內要讓德國變成歐洲(指歐元區)經濟成長最快的三個國家之一。她上台不到半年,就已經推出包括企業投資機器設備租稅優惠、放寬解雇員工規定、調高勞健保自負額等政策留住企業。灰暗了十幾年的德國人突然發現,只要願意,原來德國還有救。